top of page

如何運用桌遊於融合教育?「應用篇」

Updated: Jul 22, 2021


上回提及,我們可以根據教學主題、桌遊內涵、外觀、包裝、遊戲機制及規則挑選適合融合教育的桌遊,大家已經掌握了第一步,接下來我們來談談如何活用手中的桌遊吧!


選址

先聊一些題外話,很多人都會忽略,一個適合的地方對於遊玩過程極其重要。首先,營造一個安全且固定的環境幫助小朋友舒緩焦慮,讓他們更能投入遊戲(吳聖璇,2015)。此外,視乎導師的教授方式,所需的場地和設備亦不同。例如,涉及較多身體律動,就要一個較空曠的地方;需要討論或者考驗反應,就要一張圓桌或者正方形桌,確保玩家能夠望向對方,以及伸手便能觸及桌子中央的物件。


教授方式

教法上,導師可以加入一些有趣的元素,例如角色扮演、身體律動、競賽活動(吳聖璇,2015)。打個比方,在第一篇文章裡提及的桌遊《東海道》中,玩家會扮演古代日本的旅行者,遊歷由東京到京都各種景點組成的「東海道」。比起單純講解歷史,利用桌遊打造一個環境,讓小朋友扮演遊戲中的角色投入其中,提升小朋友的參與感。


過程大於結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導師應留心遊戲中的競爭元素。一場有競賽要素的遊戲通常到最後總會分出贏家和輸家,我們大人有時也會為一時輸贏而患得患失,遑論心智仍處成長階段的小朋友呢?因此,導師在教學中強調過程而非輸贏(江雅芬、陳振明,2018),同時保留競爭或合作性(王芯婷,2012),以確保遊戲趣味。導師可以為每位小朋友安排各自獨立而互不干涉的小任務,例如在遊戲開始前讓一位小朋友在過程中多多讚賞其他人,讓另一位小朋友遊戲中發言時要看著其他人的眼睛。此外,導師亦可以在遊戲結束後簡略計分環節,以分享會取而代之,帶領小朋友分享遊戲中的所見所聞,從而讓小朋友專注於遊戲中發生的事、學到的東西,而非最後的分數結果。


導師DIY!

桌遊作為一個既成品,擁有已經制定好的配件和規則。但是這些配套不一定完全適合導師的需求。這時導師有兩個方向可以修改。第一,導師可以基於遊戲原本的設計,額外自製一些不涉及遊戲機制的教學道具(吳聖璇,2015;江雅芬、陳振明,2018),以強化遊戲帶來的效果。例如在《東海道》裡,導師可以為小朋友各自設計一個遊記小冊子,上面寫了小朋友選擇的角色資料,然後有空白的地方讓小朋友紀錄遊戲過程中發生的事。第二,導師可以調整遊戲規則,補足桌遊對於課程而言的不足之處。其中一個非常值得留意的地方,是融合教育裡的回饋機制,若遊戲缺乏這方面的系統,則可自行加入(吳聖璇,2015)。對於小朋友,尤其是擁有智能障礙的小朋友來說,他們比起普通的小朋友更缺少對自身言行的認知,在遊戲過程中他們更需要有導師告訴他們的言行舉止是否正確。舉卡牌遊戲《UNO》為例,遊戲本身是在鬥快出牌,但過程中沒有任何獎勵機制,小朋友可能在出牌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有沒有做對/做錯。導師可以加入獎勵制度,例如當小朋友做對的時候在言語上讚美他,或者給予實質的獎勵。


總結

桌遊種類繁多,每款都有各自的特點。只是選好桌遊、熟讀規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進一步考慮環境、教授方式和受眾,調整桌遊的玩法及焦點,才能做到活用桌遊,把遊戲融入融合教育之中。



其他文章:



參考資料

王芯婷(2012)。桌上遊戲運用於兒童培力團體之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40,94-106。

吳聖璇(2015)。桌上遊戲教學在國小智能障礙學生互惠式溝通行為之應用。桃竹區特殊教育,(26),7-14。

江雅芬、陳振明(2018)。玩遊戲學語文-談桌遊融入特殊教育語文教學。雲嘉特教期刊,(27),56-68。




137 views0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