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James Fong

通往幸福的鑰匙:談談下一代的感恩教育


每次談到中秋節,絕大部分人總會第一時間想到月圓,皆因月圓在傳統中國文化中意指團圓。在滿月之下,大家相約同於一個地方飲飽吃醉、回憶往事及描繪各自將來。而對於遊居海外的,正逢中秋住佳節就只能寄情月圓,思念家人之情更為濃烈;剛過去的國慶連假,家人朋友亦有機會齊聚。兩者情感來源都是出自對於人與人之間相連的渴望,正因為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沒有人是完全的自己,我們都渴望聯繫。節日和紅日假期不只是形式上讓我們相聚相聚,更是一個機會去提醒我們要學會感恩身邊因有着在我們生命中從不缺席的你們,才造就了今天的我們,但感恩又是怎麼一回事?


甚麼是感恩?

在傳統中國社會上大多數人認為償還「人情債」就是感恩,即指受到別人幫助後,終有一日便有責任要幫助他,但是事實上感恩的意義是遠超這個功利的說法。感恩Gratitude一字源於拉丁文中 「Gratus」,意指感激及愉快。感恩可以是一種情緒,同時亦可以是個人特質。你可以因為別人的幫助而感到一時的感恩,亦可以是個人傾向於以感恩去回應他人的善意 (Watkins, 2013)。感恩有別於普遍人所指「人情債」,相比起因為不能報答別人的幫助而感到內疚或者所謂的「責任」,感恩帶給我們的是喜悅及正向情感(Ting, 2017)。



感恩對個人的意義

Fredrickson (2001)提出的「擴展建立理論」(The Broaden-and-Build Theory)中指出處於正向情緒時(如感恩)有助個體擴展思考及固有行動模式的維度及廣度,同時亦會促使個體的個人的成長去嘗試更多新事物。


換言之,感恩不但使我們大腦思路更清晰,更使我們作出更理想的選擇及更願意去嘗試新事物,避免事後孔明而後悔莫及,同時亦打開了通往幸福的大門。心懷感恩的人往往感到更快樂,他們更容易察覺到生命中好的一面。同時,感恩對於建立關係及增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上亦是不可或缺,一段關係中每個人同時都是給予者及領受者,不要把別人的善意視為理所當然(Algoe & Gable, 2008)。感恩使整段關係有更多互動的歷程,雙方更容易理解對方及願意投入這一段關係。


感恩教育對下一代的意義

感恩教育為的不是滿足當代社會的需要及期望,而是指引學生邁向幸福快樂的道路。對於學生而言,知識的追求固然是重要,但對於學生其他方面的個人成長亦不容忽視。更何況,感恩的力量遠超出我們的想像。再者,根據由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進行《中學生抑鬱焦慮狀況調查2018》中,現今社會中愈來愈多年輕一代患上抑鬱症,甚至愈來愈多青少年有自殺的傾向。快樂對於香港普遍學生亦顯得愈來愈奢侈。有見及此,感恩教育更值得我們去重視,教會學生去欣賞世間萬物及察覺到生命中好的一面,提升學生對生活的熱情不是遠比起分數上的追求更為重要嗎?



實踐感恩

1. 撰寫感恩日記

每天寫下三件值得感恩的人和事,即便是很小的事情也可以,例如父母的關懷或孩子主動分擔家務。


2. 主動去關心身邊的人

每天嘗試百忙之中抽時間去關懷身邊的人,一聲的問候或者讚賞已經足以有很大的改變。


3. 寫下及評估具體的感恩行動

具體的感恩行動可以是幫每天辛苦工作的媽媽按摩或是其他很簡單的事情,而且評估該行動能否被對方理解。



總結

感恩對於家庭關係上或者通往幸福的道路上是不可或缺,不論作為家長或教育工作者的你亦不妨趁接下來週末連假中抽時間教育下一代感恩的重要性,理解到別人對自己的關懷並不是必然的,幸福就在你身邊。



實習輔導員 Martin Lee 撰寫


創辦人 James Fong 及 輔導主任 Jacky Leung 修訂


設計主任 Glynn Hui 設計圖片

 

參考文獻


Algoe, S. B., Haidt, J., & Gable, S. L. (2008). Beyond reciprocity: Gratitude and

relationships in everyday life. Emotion, 8(3), 425–429. https://doi-org.ezproxy.eduhk.hk/10.1037/1528-3542.8.3.425


Fredrickson, B. L. (2001). 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st, 56(3), 218–226. https://doi.org/10.1037/0003-066X.56.3.218


Ting, S. C. (2017). The difference between gratitude and indebtedness. Am. Int. J. Contemp. Res, 7, 55-62.


Watkins, P. C. (2013). Gratitude and the Good Life (2014th ed.). Dordrecht: Springer Netherlands. https://doi.org/10.1007/978-94-007-7253-3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 (2018)。《中學生抑鬱焦慮狀況調查 2018》。取自https://www.bokss.org.hk/content/press/74/%E4%B8%AD%E5%AD%B8%E7%94%9F%E6%8A%91%E9%AC%B1%E7%84%A6%E6%85%AE%E7%8B%80%E6%B3%81%E8%AA%BF%E6%9F%A52018pdf.pdf


120 views0 comments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