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職活》022
人物:謝麗敏(社會工作者  X  在家教育)

「職」:社工

推門看見了今天的訪問主角謝麗敏,外表和藹文靜,坐下傾談才從談吐中聽出她的鮮明個性。中年轉工?挑戰主流教育?「我份人很有性格,如果不喜歡的東西就沒有人可以逼我做,就算是生活也不能。」理想第一的她懶理別人質疑,告訴大家人生中永遠都有Option B。

我要做社工

謝姑娘在初中時已擔任不同領袖崗位,例如:班會主席、社幹事,以帶領和組織活動為主,與社工工作性質類同。但真正契機是源於原生家庭。「我生活在家暴家庭中,但當時社工並沒有辨識這個情況,認為我和細佬家庭環境沒有問題。如果當時那位學校社工辨識到而且幫助我們,或許細佬不會學壞,而我亦不會生活得太辛苦。所以做社工就是一個很老套的原因,想幫人。」她希望讓不安的中學生在漆黑中望見曙光。

社工挑戰

社工的服務範疇有很多,主要分為精神復康、老人、青少年、社區和公共行政類別。而謝姑娘是主力做青少年範疇,入校為學生提供服務。而學校服務需要考慮服務學生人數和資源,所以有些時候學校會把所有有需要的學生編入同一小組中,期望以較少資源換取最大果效。但往往這些期望都會落空,並且增加了社工的負擔。「我試過最有挑戰性的工作是小組是由一些有不同問題背景學生的所組成的,但有些學生的問題可能已經累積很多年,很難以小組形式去處理,變相帶組時沒有人想分享,很難掌控。我只能竭盡所能,幫得就幫。」

愛做社工但又轉行?

在最初十二、三年中,謝麗敏意志堅決無比,無論服務對象多麼有挑戰性、與上司、同事之間發生了任何衝突,都無損她對這份工作的熱情和喜愛。「因為我很滿意自己的工作表現,覺得我所做的事是真的能為學生帶來轉變。2000年入行,2004年就拿到了新秀社工獎。而服務的很多間學校都希望我能做他們的駐校社工。這些獎項和說話,都為我自己打了一針強心針。」她成為了社工,更加成就了自己。

然而話鋒一轉,她慨嘆道:「不過我準備轉工,我不想做社工了。的確很多人都覺得我傻,因為社工收入穩定,我在這行又有市場。」愕然之中,謝麗敏表示她從不看重名成利就,而是看重能否達到她的人生意義――幫助別人。「但坦白而言,我覺得我現時所做的沒有幫助到學生。」比較以前,這些促進全人發展的課外小組是珍稀資源,老師認真看待,亦願意與我一起幫助學生。「但在這個年代,我覺得我做的所有東西都是自High(自以為感覺良好)。前年我所帶領的一年Programme(課程)當場潑醒我。小組內有八個坐唔定的學生,我用多年經驗在幾堂內終於令他們安坐座位。但是聖誕假後就打回原形。我不死心,再次花盡心機去調整他們的行為,但是復活節假後又再次被打回原形。那次經歷實在令我十分沮喪,亦令我真的有強烈意願想轉行。」

她灰心的是除了看不見學生有改善,更是因為看見了教育框架下的問題。主流教育制度的轉變不再關注小朋友的內在發展。在催谷文化下,教育制度和家長給予學生很高的成就期望,總是想讓他們取得更好的成績。回到現實,學生每天超過十小時面對家課和補習。家長沒有關注小朋友的基本情緒、安全感和玩耍需要,不斷逼迫他們學習。「這幾年的顯著變化,令我開始覺得我所做的沒有以前那麼有意義。」

目前教育資源充裕,校長期望多開小組,想給有需要的同學多些機會。但是實踐出來,果效不大。小組開得多,卻讓前線老師和社工感到吃力。當學校有不同基金支持去開辦這些課後小組,但卻以「價低者得」的準則去揀選合作機構,「海鮮價」(價錢浮動)情況相當普遍。很多學校對於評估小組質素有所怠慢。謝麗敏無奈地說:「在我進行小組時,可以由頭到尾都沒有老師出現,而有時教學助理在場,都是為了確保學生到齊和社工出現。他們給我的態度說明了一切。」

「不過對比我現時嘗試的健康精油直銷行業,我才深刻感受到社工是很受人尊重的職業。」在做社工時,請求幫忙的聲音不斷,例如:孩子的行為問題和健康問題等,令謝麗敏建立了很好的自我形象。從事社工帶給她溝通技巧和個人品牌的提升,亦是她敢勇闖另一片天空的基石。

「活」:在家教育

謝麗敏肯定表示從事社工和她選擇在家教育是一個不可缺失的關係,「如果不是做這一行,我一定不會Homeschool(在家教育),一定不會那麼擅長教小朋友。」兒子天天來到這個世界,帶給謝麗敏從教育理念到生活模式的改變,令她對於人生有更不同的看法。從日夜顛倒、飲食油膩到學習自然療法;從訓練學生去學習大人喜愛的行為到開放自己去學習更多非主流教學法。她決定要為兒子改變自己,更加想提供另一種教育給他選擇。

謝麗敏明言現時的教育制度最大問題是催谷學生,作為政策制定者,政府需要承擔最大責任。目前所有科目異化為不斷操練試題,令學生疲於奔命,卻不能做他們想做的東西。在制度的限制下,很多好老師亦有無力感。「我兒子出世時,我沒有作出決定不要仔仔接受主流教育,我當時覺得與其他人一樣,讓仔仔3歲入讀幼稚園,到兒子2歲開始,我開始認識非主流教育,覺得很好,但香港的非主流教育才剛起步,發展未夠成熟,所以才選擇Homeschool。」

而同樣作為教育制度下的社工,謝麗敏脫口而出她最認同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為本。她引用了美國著名教育家羅斯福的理論回答:讓學生重新成為學習的主導角色,自己主動探索問題,而大人則是他們學習中的協助者,為他們提供有關學習資源。這種理念亦被實踐在她教育天天身上――Unschooling(無課程形式),「因為我很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學的能力,只是給現在的教育制度和家長破壞了,學生才會變得不喜歡學習。只要提供到一個有質素的生活環境給他,他就可以了。」當每位父母都嘗試將自己覺得最好的灌輸給自己的兒女,而她反其道而行,從尊重兒子的意願出發,讓他主宰他的學習歷程。

接受在家教育學生的升學路

六歲以下的學生進行在家教育無需向教育局申報。而六歲後仍接受在家教育,就要申報。教育局會每年進行家訪一次,主要是與家長和學生聊天,了解家庭情況,例如孩子是否得到充分照顧。不過教育局字面上並不鼓勵在家教育,而是強調現時香港推行的十五年免費教育,亦沒有頒布有關在家教育的文件。

很多人好奇,在家教育的孩子長大後,能否升讀本地大學學位課程,其實並不需太大憂慮,一般學生自行了解一些大學學系成績要求,達到其要求就可升讀。本地大學的考試升學途徑主要是香港中學文憑考試(HKDSE)或是國際文憑課程(IB),而在家教育的學生一般會以後者作為主要升學途徑。

在家教育家長群組

在香港,進行在家教育的家長並非寥寥可數,謝麗敏透露他們成立了不公開的Facebook群組,成員參與及了解在家教育的家長,人數多達數千人。他們會共享手頭上的資源或者一起組織出行活動,令小朋友有更多學習機會。當然,在家教育是一項重大的決定,謝麗敏明言自己和丈夫亦用了兩年時間,比較了香港一些非主流學校和考慮個人家庭狀況,才下此決定,呼籲有興趣在家教育的家長要三思而行。

熱鬧VS孤單

不少人認為在家教育的孩子沒有同齡朋友,會阻礙社交。謝麗敏則表示:「這也是我和我老公一直檢討的地方,其實小朋友是需要幾個固定朋友,不過現時我們未能做到。」然而,她用更多元的角度去看待社交問題,舉例學校有欺凌的極端情況,在沒有大人引導的情況下,同學可能用錯誤方式去解決爭執,令關係破裂。而在家教育的社交雖然深度未及主流學校,但層面廣闊,有不同距離的社交。在短線巴士路途中,天天和一個司機哥哥相處了兩年的時間,最後司機哥哥轉線去大埔駕駛,天天送別他,他用了一小時和天天講解司機位置的儀器,滿足了天天對巴士的好奇心。而天天在樓下的遊樂場亦有結交同齡玩伴。「始終每樣東西都有得有失,我們會盡量會看我們所擁有的。」

寄語

謝麗敏說:「我會同這些想成為社工的學生說,不要做社工。」或者是制度改變,令社工能做的受政策和機構束縛。又或者是社會風氣的轉變,社工所做的一切往往是杯水車薪,並不能改變深層次的根本原因。「做了社工,你可能會好灰。」雖然如此,她仍著緊自己對於新進社工的期望,「我覺得一個人的品質比你的專業技能更加重要,因為你需要靠內在去保持自己的熱誠,更需要有反省能力,推動自己下一次做得更好。」

由心底去熱愛自己的職業,再由心出發去發掘人生另一種可能性,時刻堅持自己想要的。無論年月增長,都是一首無悔的人生主題曲。

編採:許偉祺、張家灝溫俊然、黎亦琪
出版:共融教室有限公司
2018年2月

訂閱《職活》

Congrats! You’re subscribed

bottom of page